查看维也纳会议的源代码
←
维也纳会议
跳转至:
导航
、
搜索
因为以下原因,你没有权限编辑本页:
你刚才请求的操作只对属于该用户组的用户开放:
用户
您可以查看并复制此页面的源代码:
'''维也纳会议'''([[汉语拼音]]:Weiyenɑ Huiyi;[[英语]]:Vienna, Congress of),[[欧洲]]第6次反法同盟打败[[拿破仑一世]]后举行的一次国际会议。1814年9月,欧洲15个王室的重要人物包括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1801~1825年在位)、奥皇[[弗兰茨一世]](1792~1806年在位)、普王[[腓特烈·威廉三世]](1797~1840年在位)在内,200多个公侯以及各国外交大臣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聚会。 会议的目的名义上是重建欧洲和平、树立欧洲均势,实际上是战胜国瓜分欧洲政治疆域和[[殖民地]],复辟封建王朝,镇压民族民主运动。 '''与会大国的政策''' 会议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俄、英、奥、普四同盟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的目标是把[[华沙公国]]变为俄属的[[波兰王国]]而由他兼任国王。英国外交大臣卡斯尔雷勋爵[[R.斯图亚特]]竭力保持从[[法国]]和[[荷兰]]手中夺来的殖民地,在欧洲加强普、奥力量,抗衡法、俄,维持均势,以便自己居于仲裁者的地位。奥地利宰相[[K.W.N.L.von梅特涅]]注意恢复奥国在[[意大利]]北部的统治权,抑制沙俄,削弱普鲁士,维护奥国在德意志的优越地位。普鲁士代表[[K.A.von哈登堡]]公爵力谋在[[萨克森]]和[[莱茵河]]流域扩大版图。[[法国]]外交大臣[[C.-M.de塔列朗]]则要求以和俄、英、普、奥同等的地位参加重大问题谈判,希图利用它们之间的意见分歧,改善法国的处境。 1814年9月22日,四同盟国决议,一切事务由他们秘密商议决定,把法国排除在外。塔列朗提出抗议,要求召开全体会议,选出领导机构。他倡议“正统主义”,意即王位或领土除非经合法占有者放弃,不得任意变更,实质是要恢复1789年以前欧洲存在的秩序。这个意见深受诸小国欢迎。四同盟国为避免与会国指责把持会务,特设一个指导委员会,由签署第一次《巴黎条约》(1814–05–30)的俄、英、普、奥、法、西、葡、瑞典八国代表组成,由梅特涅担任主席。但分配领土的权力依然操在四同盟国手中。 全体会议一再延期,直到《最后议定书》完成时,也未举行过一次。 '''波兰–萨克森问题''' 会议进行中,俄、英、奥、普四国在波兰–萨克森问题上发生尖锐矛盾。亚历山大一世提出,华沙大公国与俄占波兰领土合并,建立一个在俄国统治下的波兰王国;为了补偿普、奥两国的损失,把萨克森王国的领土划归普鲁士,让奥地利恢复在意大利北部的统治。卡斯尔雷勋爵和梅特涅都感到俄国向西扩张是对欧洲均势的一个威胁。梅特涅与哈登堡秘密计议,如果普鲁士能协同奥地利反对沙皇的波兰计划,他可以同意普鲁士获得萨克森。这个密谋虽受到卡斯尔雷赞许,但由于腓特烈·威廉三世顺从沙皇意旨而遭到破坏。亚历山大一世坚持自己的主张:波兰归俄,萨克森归普。俄军已占有波兰西部,英、奥无可奈何,只好承认现实。但在萨克森问题上,奥地利坚决不让,考虑到既已失去波兰部分,再让普鲁士兼并萨克森,就将使本国直接受到两个强邻的威逼。四同盟国之间争吵不休,谈判濒于破裂。 这时,塔列朗站在英、奥一边,扬言均势原则和正统主义都不容许把萨克森让给普鲁士。1814年12月29日,卡斯尔雷勋爵获悉哈登堡使用威胁语言,又取得普鲁士备战的情报,便草拟一份对抗普、俄的军事同盟条约,由英、奥、法三国代表于1815年1月3日签订《[[维也纳秘密防御同盟条约]]》,规定如缔约国三方之一遭到来自一国或几国的攻击时,应互相援助,各提供15万人的军队,并不得与敌方单独媾和。随后,在英、奥的支持下,塔列朗被邀参加了四同盟国会议。沙皇觉察到英、奥、法三国签订密约,态度有了转变,而且他已得到想在波兰取得的一切,不打算为普鲁士争夺萨克森而同三大国交恶,愿意接受英国的调停,结束有关萨克森的争论。1815年2月上旬普、奥达成妥协。这场斗争的结果是:对曾属于华沙大公国的波兰领土做了重新分配,俄国获得绝大部分,波兹南地区并入普鲁士,加里西亚留给奥地利,克拉科夫定为各瓜分国监护之下的中立的“自由市”。萨克森北部归普鲁士,南部留给萨克森国王。普鲁士还获得莱茵河左岸的土地。 '''《最后议定书》''' 拿破仑一世得知四同盟国由于意见分歧、争吵不休的消息,于1815年3月1日从厄尔巴岛潜回法国,20日进入巴黎,重登帝位。会议一度中断。英、俄、奥、普等国立即组织第7次反法联盟,宣布拿破仑一世是欧洲的公敌,决心予以彻底击溃。滑铁卢之战前夕,1815年6月9日,维也纳会议指导委员会8个成员国的代表签订了由121条条款和17条单独附带条款构成的《最后议定书》,此后欧洲所有其他未与会国家尽皆加入。该议定书任意宰割和兼并小国、弱国土地,以满足强国的霸权要求,其主要内容是:①俄国夺得华沙大公国大部分领土,波兰只在克拉科夫及其毗邻地区组成一个共和国,并由俄、普、奥共同“保护”。俄国继续占有前几年取得的芬兰和比萨拉比亚。②英国在战胜法国后继续占有马耳他及原法国殖民地多巴哥、圣卢西亚和毛里求斯。另外,锡兰(今斯里兰卡)以及开普、部分圭亚那和洪都拉斯也都成为英属殖民地。英国还拥有对伊奥尼亚群岛的保护权。③比利时与荷兰组成为尼德兰王国。瑞士定为永久中立的联邦国家并由19州增加到22州。撒丁王国收回萨瓦和尼斯,且兼并了热那亚。④奥地利失去比利时而从意大利获得伦巴第和威尼斯作为补偿。它还获得提罗尔、萨尔茨堡、的里雅斯特、伊利里亚和达尔马提亚。⑤普鲁士获得2/5的萨克森、吕根岛和波美拉尼亚,又在西部取得莱茵–威斯特伐利亚地区。⑥德意志邦联由34个君主国和4个自由市组成。各邦政府的代表产生邦联议会,由奥地利代表担任议长。⑦瑞典将芬兰让给俄国而从丹麦取得挪威。丹麦把从瑞典得来的波美拉尼亚换取普鲁士的劳恩堡。⑧继法国之后,西班牙、葡萄牙、德意志和意大利境内各邦的旧王朝复辟。罗马教皇也恢复教皇领地。⑨会议解决了3个带有普遍性的欧洲国际问题:订立国际河流的航行规章,规定外交官员等级的划分和各国关于禁止贩卖黑人奴隶的宣言。 会议代表们的指导思想是均势原则、正统主义和补偿原则等一些18世纪王朝外交的准则。他们无视各国人民由于法国革命所激起的民族意识和民主改革的要求,而把小国的土地和人口当作政治交易中的筹码。正如F.恩格斯所说,大大小小的帝王分配赃物和奖金,并商讨能把革命前的形势恢复到什么程度。民族被买进和卖出,被分割和合并,只要完全符合统治者的利益和愿望就行。 会议以后30年间,欧洲君主专制国家极力维护维也纳体系,而各国革命党和自由主义者则力图推翻条约下的现状,革命和反动两股势力持续不断地搏斗,维也纳会议仅仅建立了短暂的和平。 [[Category:历史]] [[Category:历史学]] [[Category:世界历史]] [[Category:中文词典]] [[Category:W音词条]] [[Category:W音条目]]
返回
维也纳会议
。
导航菜单
个人工具
创建账户
登录
名字空间
页面
讨论
变种
查看
阅读
查看源代码
查看历史
操作
搜索
导航
首页
社区专页
新闻动态
最近更改
随机页面
所有页面
分类
帮助
工具箱
链入页面
相关更改
特殊页面
页面信息
扫描二维码可以用手机浏览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