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秦国的源代码
←
秦国
跳转至:
导航
、
搜索
因为以下原因,你没有权限编辑本页:
你刚才请求的操作只对属于该用户组的用户开放:
用户
您可以查看并复制此页面的源代码:
[[文件:124.jpg|right|thumb|200px|秦始皇 像]] <font size=-1>→ 这里是关于[[东周]][[春秋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秦'''(前770年-前221年)的条目。<br> 关于结束战国时期而建立的中国大一统帝国朝代(前221年-前207年),见“'''[[秦朝]]'''”。</font size> '''秦国'''([[汉语拼音]]:Qinguo),东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嬴姓,赵氏,传说[[周孝王]]因秦祖先秦非子善养马,因此将其封于秦,作为[[周朝]]附庸。前770年,[[秦襄公]]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获封为诸侯,伯爵,秦始建国,周朝给其封地在今[[陕西]]一带。从前677年起,秦国在雍建都近300年。雍城有宫殿区、居住区、士大夫与国人墓葬区和秦公陵园。 嬴政在前221年称始皇帝,[[中国历史]]进入皇权专制时代。秦国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中央集权君主制国家——[[秦朝]]。 据推测,秦(Ch'in)这一名称可能是英语里[[中国]](China)及其他[[语言]]中同源名称的原型。 == 历史 == === 起源 === 相传秦的先祖为伯益,最早为夏朝诸候,后归顺商汤,灭夏。在殷商大戊时,中衍成为重要的诸侯。其子蜚廉,其孙恶来、季胜。周武王灭商时,恶来被杀。蜚廉一系在此时分为两支,恶来之子孙为秦国之祖,其弟季胜为赵氏之祖。赵氏先亲附周朝,在周穆王时为周王御者。恶来一系居于犬戎,在周孝王时亲附周朝。 秦国部落迁至西戎,有两种说法,一说是因为周武王灭商时,蜚廉支持商朝,因此被杀,其部族被强迫迁至西戎。另一个说法,在商朝时,戎胥轩时,与羌族通婚,生下中潏,迁至西戎。 蜚廉生下恶来、季胜二子。恶来被周武王所杀,其后为大骆,居犬丘,以畜牧为生,并与周朝申侯通婚。周孝王封非子,成为秦国先祖。季胜一系则成为赵国先祖。 历史学家蒙文通认为秦人可能源自羌族,另一派则认为秦人源自东夷。秦人先祖相传为伯益(一作“柏翳”)。秦人早期居住地为费,即今山东鱼台。直至战国时期,与秦同姓的诸侯国绝大多数大致仍然分布在秦山以南至江淮地区,只有奄因为遭到周人的驱逐至江南今江苏常州一带。如莒,位于今山东东南部;郯,位于今山东南部江苏北部;徐,位于江苏北部;江,位于湖北东北部;黄,位于今河南潢川。不过秦人虽位于西方,但仍然保有东夷人崇拜鸟的习俗,不过在生活习惯上却因适应当地自然环境而更象是戎狄。 秦人的西迁时间和原因《史记·秦本记》中提到为“保西陲”。但更早的其他史料提到的则是完全另一个说法,秦人在周初象其他东夷部族一样参加了反周的战争,结果秦人的先祖飞廉及恶来被周人所杀。残余的秦人因此被强行迁徙到周的西部,专门为周人养马。不过,他们的地位就得到了一些改善,即季历之子孟曾得到周成王的信用,号宅皋狼。周穆王时,造父因佐周穆王平定东方徐国叛乱有功而被封于赵邑(今山西洪洞),恶来后裔也依附造父,称赵氏。 周穆王之后,秦人地位继续提升,其家族首领大骆与与周王室有姻亲关系的申侯结为婚姻。因此大骆之子非子被别封于秦,为周王室的大夫。后来升格为附庸。天子之附庸与诸侯之附庸级别是不同的,其地位相当于一个畿内诸侯。秦人成为附庸后,长期对西部戎人作战,实力得到扩充。 === 西周时期 === 秦最初领地在当时属于中国边缘地区。周孝王封非子于秦邑(今甘肃省甘肃省天水市清水县东北)为附庸,使复嬴氏祀,号曰秦嬴。《史记·秦本纪》记载西戎伐周幽王时,秦襄公曾“将兵救周”,成为关中平原西部地区的一支势力。 === 春秋时期 === 春秋时代早期秦襄公被周平王封为秦伯,又被赐封岐山以西之地,秦正式成为诸侯国,到了秦穆公时代开始参与中原争霸,成为仅次于晋国、楚国二等强国,公元前546年,宋国、晋国、楚国、齐国、秦国等14国举行弭兵之会,签订的盟约是:“晋、楚之从,交相见也。”(奉晋、楚两国为共同霸主,除齐、秦外,各国须向晋、楚同样纳贡,晋的仆从国要朝贡楚国,而楚的仆从国要朝贡晋国,齐国作为晋国的盟国,不朝拜楚国,秦国为楚国的盟国,亦不朝于晋国),秦哀公在位期间,申包胥曾前往秦庭痛哭求师助楚昭王复国,留下“申包胥哭秦庭”这一典故。 === 战国时期 === 战国初期魏国连年进攻秦国,夺取了河西之地,秦国被迫退守洛水以西,秦国走入下坡。这形势一直到前361年商鞅变法才开始改变。秦国经孝公时期商鞅变法后国力逐渐增强,开始蚕食其他诸侯国土地。 前325年秦惠文王称王。公元前279年的郢之战和前278年的鄢之战,白起统帅的秦军攻占了当时政治核心在南阳和丹阳一带的楚国的南阳郡、南郡、临江郡(江夏郡)、黔中郡;至此南方大国楚国因为丧失大片疆土和人口而走向衰落,公元前260年秦国大将白起在长平之战重创赵国,赵军损失四十万左右兵力,秦国威震天下。 前237年嬴政登基,开始征服六国。从前230年秦灭韩国起,到前221年秦灭齐国,统一中国。 == 社会经济 == 秦国社会经济仍以农业为主。 春秋时代晚期,出现了铸铁农具。 战国时代,修建了郑国渠、都江堰等水利工程,进一步促使农业生产发展。 手工业以冶铜和制陶最为发达。发明了铬盐氧化处理兵器的新工艺;建筑材料颇具特色,瓦当更是精美的艺术品。 风俗:有戎狄之风,周幽王被杀之后,秦地人民长期与外族交流,使其民风有戎狄之气。 重视小儿的健康与教育,有专门的小儿医生。 == 军事 == [[文件:90715.jpg|right|thumb|280px|秦统一六国战争形势图]] 秦国军队自商鞅变法实行奖励军功政策后愈战愈勇。武器装备不断改进。军队数量多时达到“带甲之士百万”,出现了尉缭、白起、王翦等著名军事家和将领。 === 秦灭六国年表 === *秦王政十七年(前230年),韩国降将内史腾率秦军灭韩国,俘韩王安,韩亡。所得韩地置颍川郡。 *秦王政十九年(前228年),秦军王翦攻入赵国国都邯郸,赵王迁被迫降秦,赵破,置邯郸郡、钜鹿郡、太原郡。赵公子嘉率宗族百人逃亡到代城。 *秦王政二十年(前227年),燕太子丹派荆轲刺杀秦王未遂,秦王立即派王翦领兵攻燕。 *秦王政二十一年(前226年),王翦攻破燕都蓟,燕王喜退守辽东,杀太子丹以求和。 *秦王政二十二年(前225年),秦军王贲率领10万大军攻打魏国,包围魏都大梁,引黄河鸿沟水灌大梁。3个月后大梁城破,魏王假投降,魏亡。 *同年,王翦率领60万大军攻打楚国,屯兵练武,坚壁不战,以逸待劳。 *秦王政二十三年(前224年),王翦率领60万大军渡过淮水,围攻楚国都城寿春。 *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楚军斗志涣散、粮草不足,遂从前线撤军。王翦乘机追击,消灭楚军主力,占领楚都寿春,俘虏楚王负刍。楚人复立昌平君为王。王翦又率军渡过长江,平定了江南,置会稽郡,楚亡。 *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年),王贲打下辽东,俘燕王喜;接着打下代城,俘赵代王嘉。燕、赵彻底灭亡,秦始皇于代地设置雁门郡。 *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年),王贲率军南下攻打齐国,齐王建不战而降,齐亡。至此秦灭六国,一统天下。 == 秦国大事年表 == *公元前770年 (秦襄公八年):周平王东迁,史称东周。秦受封为诸侯,始立国。 *公元前762年 (秦文公四年):迁至汧、渭之会,筑城邑。 *公元前753年 (文公十三年):初设史官记事。 *公元前750年 (文公十六年):伐戎,地至岐。 *公元前714年 (宪公二年):徙平阳,伐荡社。 *公元前703年 (出公元年):大庶长弗忌等立出子。 *公元前688年 (武公十年):伐邽冀戎,初建县。 *公元前678年 (武公二十年):武公死,用六十六人殉葬。 *公元前677年 (德公元年):徙都于雍。 *公元前672年 (宣公四年);与晋大战河阳,获胜。 *公元前663年 (成公元年):粱伯、芮伯朝秦。 *公元前659年 (穆公元年):伐茅津戎,获胜。 *公元前655年 (穆公五年):伐晋,战河曲。 *公元前651年 (穆公九年):送晋公子夷吾归国,晋许秦河西八城。 *公元前650年 (穆公十年):晋背约,不给秦河西之地。 *公元前647年 (穆公十三年):晋发生灾荒.向秦借粮,秦兴“泛舟之役”。 *公元前646年 (穆公十四年):秦发生灾荒,向晋借粮,晋拒绝。 *公元前645年 (穆公十五年);与晋战于韩.虏晋惠公.晋献河西之地。 *公元前644年 (穆公十六年):在河东置官司。 *公元前640年 (穆公二十年):灭梁、芮。 *公元前638年 (穆公二十二年):迁陆浑之戎于伊川。 *公元前637年 (穆公二十三年):迎晋国公子重耳于楚。 *公元前636年 (穆公二十四年);送晋公于重耳归晋,立为晋文公。 *公元前630年 (穆公三十年): 秦助晋攻郑,后秦单独撤兵。 *公元前628年 (穆公三十二年):秦发兵越晋攻郑. *公元前627年 (穆公三十三年),秦攻郑未成,灭滑,晋于殽大败秦军,虏秦三将。 *公元前625年 (穆公三十五年):秦伐晋,战彭衙,不利,归。 *公元前624年 (穆公三十六年),秦伐晋大胜,取王官及鄗,封殽尸而还。 *公元前623年 (穆公三十七年):晋伐秦围邧;秦伐西戎大胜,“开地千里”,天子使召公贺以金鼓。 *公元前622年 (穆公三十八年):秦取鄀。 *公元前621年 (穆公三十九年):穆公卒,以一百七十七人为殉。 *公元前620年 (康公元年);秦送公子雍归晋,晋败秦师于令狐。 *公元前619年 (康公二年):秦伐晋,取武城。 *公元前617年 (康公四年):晋伐秦,取少梁。 *公元前615年 (康公六年):秦伐晋,取羁马.并败晋军于河曲。 *公元前608年 (共公元年):晋侵宋,求成于秦,秦弗许。 *公元前607年 (共公二年):伐晋围焦。 *公元前601年 (桓公三年):晋伐秦,杀秦谍。 *公元前594年 (桓公十年):秦伐晋,战于辅次。 *公元前593年 (桓公十一年):与楚、宋、陈人盟于齐。 *公元前582年 (恒公二十二年):与白狄伐晋。 *公元前580年 (桓公二十四年):与晋夹河而盟,归而背盟,与翟谋攻晋。 *公元前578年 (桓公二十六年);晋率各国兵伐秦.秦军败走,至于麻燧。 *公元前564年 (景公十三年):秦伐晋。 *公元前563年 (最公十四年):晋伐秦。 *公元前562年 (景公十五年):使庶长鲍伐晋救郑,败晋于栎。 *公元前561年 (景公十六年):与楚伐宋。 *公元前559年 (景公十八年):晋会请侯伐秦,败秦师于棫林, *公元前550年 (景公二十七年):至晋会盟,旋即背盟。 *公元前541年 (景公三十六年),秦公子鍼逃至晋,后又归秦。 *公元前506年 (衰公三十一年):楚国申包胥至秦求兵伐吴。 *公元前505年 (哀公三十二年):秦发兵五百乘救楚,大败吴师。 *公元前476年 (厉公一年);蜀人来赂。 *公元前471年 (厉公六年):楚人来赂。 *公元前470年 (厉公七年);义渠戎来赂,緜诸乞援。 *公元前467年 (厉公十年):庶长将兵拨魏城。 *公元前463年 (厉公十四年);晋人、楚人来赂。 *公元前461年 (厉公十六年):伐西戎大荔.取王城。 *公元前457年 (厉公二十年):厉公率兵与緜诸战。 *公元前451年 (厉公二十六年);左庶长攻南郑。 *公元前444年 (厉公三十三年):伐义渠,虏其王。 *公元前441年 (躁公二年):南郑反。 *公元前430年 (躁公十三年):义渠戎攻秦,至渭南。 *公元前425年 (怀公四年):庶长鼂与大臣围怀公迫其自杀,立孙灵公。 *公元前418年 (灵公七年):与魏战少梁。 *公元前417年 (灵公八年):修城于河频。 *公元前415年 (灵公十年):城籍姑.补庞城。 *公元前413年 (简公二年);与魏战,败于郑下。 *公元前412年 (简公三年);魏围秦繁庞。 *公元前409年 (简公六年):令吏初带剑。堑洛,城重泉。魏伐秦,筑临晋元里。 *公元前408年 (简公七年):初租禾。魏伐秦至郑而还。 *公元前401年 (简公十四年):伐魏,至阳狐。 *公元前395年 (惠公五年):伐緜诸。 *公元前393年 (惠公七年):魏败秦于汪。 *公元前391年 (惠公九年):伐韩宜阳,取六邑。 *公元前390年 (惠公十年);与魏战武城。 *公元前389年 (惠公十一年):攻魏之阴晋。 *公元前387年 (惠公十三年):伐蜀取南郑。 *公元前385年 (出子二年);秦庶长迎献公于河西而立之。 *公元前384年 (献公元年):止人殉。 *公元前383年 (献公二年):徒都栎阳。 *公元前378年 (献公七年):初行市。 *公元前375年 (献公十年);设户籍相伍。 *公元前371年 (献公十四年):与赵战高安,败绩。 *公元前366年 (献公十九年):战败韩、魏于洛阳。 *公元前364年 (献公二十一年):胜魏于石门。 *公元前363年 (献公二十二年):攻魏少粱。 *公元前362年 (献公二十三年);胜魏,虏其将公孙痤。 *公元前361年 (孝公元年):韩、魏伐秦。商鞅入秦。秦伐魏、伐西戎,斩戎之獠王。 *公元前359年 (孝公三年):用商鞅变法。 *公元前358年 (孝公四年):败韩师于西山。 *公元前356年 (孝公六年):以商鞅为左庶长。 *公元前355年 (孝公七年):与魏王会社平。 *公元前354年 (孝公八年):与魏战元里。 *公元前352年 (孝公十年):以商鞅为大良造,将兵围魏安邑。 *公元前351年 (孝公十一年):城商塞。商鞅围魏固阳.降之。 *公元前350年 (孝公十二年):徙都咸阳。初聚小邑为县。开阡陌。 *公元前349年 (孝公十三年);初在县设秩史。 *公元前348年 (孝公十四年);初为赋。 *公元前343年 (孝公十九年):城武城。 *公元前340年 (孝公二十二年):商鞅伐魏.虏公于卬。鞅封于商。 *公元前339年 (孝公二十三年):与魏战岸门,虏魏错。 *公元前338年 (孝公二十四年):孝公卒。诛商鞅。 *公元前337年 (惠文王元年):楚、韩、赵、蜀朝秦。 *公元前336年 (惠文王二年):初行圆钱。 *公元前335年 (惠文王三年):攻取韩之宜阳。 *公元前333年 (惠文王五年):犀首为大良造,张仪为客卿。 *公元前332年 (惠文王六年):魏献阴晋,更名宁秦。 *公元前331年 (惠文王七年):义渠内乱,庶长操将兵定之。 *公元前330年 (惠文王八年):与魏战,虏龙贾,斩首八万。魏献河西之地。 *公元前329年 (惠文王九年):伐魏渡河,取汾阴、皮氏,围焦降之。 *公元前328年 (惠文王十年):始置丞相。张仪为相。魏献上郡十五县予秦。 *公元前327年 (惠文王十一年):义渠君称臣。更名少梁为夏阳。归还给魏焦、曲沃等地。 *公元前326年 (惠文王十二年):初腊。与楚、燕、齐、魏等参加赵肃侯葬仪。 *公元前325年 (惠文王十三年):惠王君称王。 *公元前324年 (惠文王更元元年):张仪率兵攻魏。 *公元前323年 (惠文王更元二年):张仪与齐、楚大臣相会于啮桑。 *公元前322年 (惠文王更元三年):韩、魏太子来朝。张仪免相。 *公元前319年 (惠文王更元六年):攻取韩之鄢地。 *公元前318年 (惠文王更元七年):乐池为相。韩、赵、魏等五国攻秦,不胜而回。 *公元前316年 (惠文王更元九年):司马错灭蜀。取赵中都、西阳(安邑)。 *公元前315年 (惠文王更元十年):取韩之石章,败赵将泥(一作英)。 *公元前314年 (惠文王更元十一年):攻义渠,得二十五城。 *公元前313年 (惠文王更元十二年):樗里疾攻赵,虏赵将赵庄,攻取蔺。 *公元前312年 (惠文王更元十三年):庶长魏章击楚于丹阳,虏其将屈□。又攻楚汉中,置汉中郡。楚攻秦兵至蓝田。 *公元前311年 (惠文王更元十四年):伐楚取召陵。蜀相(陈)庄杀楚侯来降。樗里疾助魏伐卫。 *公元前310年 (武王元年):与魏襄王会临晋。伐义渠、丹、犁。诛蜀相庄。张仪至魏。 *公元前309年 (武王二年):樗里疾、甘茂为左右丞相。张仪死于魏。 *公元前308年 (武王三年):与韩襄王会临晋外。甘茂、庶长封伐宜 阳。 *公元前307年 (武王四年):始置将军。魏冉为将军。拔韩宜阳。渡河在武遂筑城。魏太子来朝。八月,武王举鼎绝膑死,族盂说。 *公元前306年 (昭襄王元年):归韩以武遂。 *公元前305年 (昭襄王二年):庶长壮及大臣诸公子为逆皆诛。 *公元前304年 (昭襄王三年):与楚在黄棘会盟。王加冠。 *公元前303年 (昭襄王四年):攻韩之武遂,晋之蒲阪、晋阳、封陵。齐、魏、韩共伐楚,秦救楚,三国引去。 *公元前302年 (昭襄王五年):魏襄王、太子婴入秦朝见。复与魏蒲阪。 *公元前301年 (昭襄王六年):蜀侯□反,司马错定蜀。庶长奂伐楚。泾阳君质于齐。 *公元前300年 (昭襄王七年):攻克楚新城,杀楚将景缺。樗里疾卒。 *公元前299年 (昭襄王八年):齐盂尝君田文入秦为相。楚怀王被骗入秦。 *公元前298年 (昭襄王九年):盂尝君归齐。赵国楼缓为秦相。齐、韩、魏联军攻秦至函谷关。秦攻楚,大败楚军。 *公元前297年 (昭襄王十年):齐、韩、魏三国继续攻秦。楚怀王还魏河外及封陵。 *公元前295年 (昭襄王十二年):免楼缓,用魏冉为相。予楚粟五万石。 *公元前294年 (昭襄王十三年):向寿伐韩取武始。左更白起攻新城。五大夫吕礼奔魏。 *公元前293年 (昭襄王十四年):白起大胜韩、魏联军于伊阙,拔五城,斩首二十四万,虏魏将公孙喜。 *公元前292年 (昭襄王十五年):白起攻魏拔垣,复又放弃,攻韩。 *公元前291年 (昭襄王十六年):攻韩取宛,封公子市(泾阳君)于宛,封公子悝(高陵君)于邓。 *公元前290年 (昭襄王十七年):复占垣。 *公元前289年 (昭襄王十八年):伐魏取六十一城。魏献河东地 四百里,韩献武遂地二百里。 *公元前288年 (昭襄王十九年):十月,秦与齐同时称“帝”。后复去。 *公元前287年 (昭襄王二十年):李兑约赵、齐、楚、韩、魏五国攻秦,无功而散。 *公元前286年 (昭襄王二十一年):攻韩夏山,攻魏河内。魏献安邑。 *公元前285年 (昭襄王二十二年):与赵、楚会盟。蒙武率兵伐齐,得九城,设九县。 *公元前284年 (昭襄王二十三年);秦与燕、赵、韩、魏攻齐。 *公元前283年 (昭襄王二十四年):攻齐胜,取陶。昭襄王与楚顷襄王相会。攻魏取林,军逼大粱。 *公元前282年 (昭襄王二十五年):与韩、魏盟。 *公元前281年 (昭襄王二十六年):攻赵离石。 *公元前280年 (昭襄王二十七年):攻楚取黔中,楚献汉北及上庸。攻赵,取代、光狼。 *公元前279年 (昭襄王二十八年):秦赵会盟渑池。白起率兵攻楚取鄢。 *公元前278年 (昭襄王二十九年):白起攻下楚安陆,拔楚都郢,焚夷陵,取竟陵,至洞庭。楚迁都于陈。 *公元前277年 (昭襄王三十年):攻楚黔中、巫郡。 *公元前276年 (昭襄王三十一年):楚夺回十五邑。秦攻取魏二城。 *公元前275年 (昭襄王三十二年):攻魏,占启封。 *公元前274年 (昭襄王三十三年):攻取魏蔡、中阳等四城。 *公元前273年 (昭襄王三十四年):战赵、魏于韩之华阳,赵、魏败,秦占华阳。魏献南阳。 *公元前272年 (昭襄王三十五年):初置南阳郡。助楚、韩、魏伐燕。 *公元前270年 (昭襄王三十七年):客卿灶攻齐,取寿、刚,予穰侯。秦中更胡伤攻赵之阏与,赵将赵奢大破秦军。 *公元前268年 (昭襄王三十九年):五大夫绾收取魏之怀。 *公元前266年 (昭襄王四十一年):秦攻魏邢丘。用范雎为相。 *公元前265年 (昭襄王四十二年):攻取赵三城及韩之少曲、高平。 *公元前264年 (昭襄王四十三年):白起攻韩之陉城。 *公元前263年 (昭襄王四十四年):攻太行之南阳,断韩本土与上党之路。 *公元前262年 (昭襄王四十五年):攻韩,取野王等十城。大战赵长平。 *公元前261年 (昭襄王四十六年):续战长平。攻取韩缑氏、纶。 *公元前260年 (昭襄王四十七年):大胜赵于长平,白起坑降卒四十万。 *公元前259年 (昭襄王四十八年):取赵之武安、太原,并攻邯郸。秦始皇嬴政生于邯郸,初名赵政。 *公元前258年 (昭襄王四十九年):续攻邯郸。任王稽为河东守,郑安平为将军。 *公元前257年 (昭襄王五十年):魏、楚救赵。郑安平降赵。白起罪迁阴密。 *公元前256年 (昭襄王五十一年):灭西周。周王赧卒,周嗣绝, *公元前255年 (昭襄王五十二年):王稽、范雎死。 *公元前254年 (昭襄王五十三年):攻魏河东。魏向东攻取秦之陶。 *公元前250年 (孝文王元年):昭襄王卒。十月,孝文王即位,:三日即卒。 *公元前249年 (庄襄王元年):吕不韦为相。灭东周。攻韩建三川郡。 *公元前248年 (庄襄王二年):攻魏高都、波,攻取榆次、新城等三十七城。 *公元前247年 (庄襄王三年):全占韩之上党郡。平定晋阳之乱,重建太原郡。信陵君会五国兵攻秦。五月,庄襄王卒。 *公元前246年(秦始皇元年):秦王嬴政即位,年十三岁。尊吕不韦为仲父。 *公元前245年(秦始皇二年):攻魏取卷。 *公元前244年(秦始皇三年):蒙骜攻韩十三城,攻魏的畴、有诡。 *公元前243年(秦始皇四年):蝗灾,天下疫。行纳粟千石,拜爵一级。 *公元前242年(秦始皇五年):蒙骛攻魏之酸枣等二十城。建东郡。 *公元前241年(秦始皇六年):攻魏取朝歌。将卫君角迁到野王。赵、楚、魏、燕、韩五国攻秦至蕞。 *公元前240年(秦始皇七年):攻取赵之龙、孤、庆都,魏之汲。 *公元前239年(秦始皇八年):长安君成蟜攻赵,后反叛;秦王派兵讨伐,成蟜死。 *公元前238年(秦始皇九年):秦王政行冠礼。嫪毐叛乱,即平。攻魏首垣、蒲阳、衍氏。 *公元前237年(秦始皇十年):吕不韦免相。大索,逐客,李斯涑,止逐客。李斯用事。 *公元前236年(秦始皇十一年):攻赵取阏与等九城。 *公元前235年(秦始皇十二年):助魏攻楚。吕不韦自杀。 *公元前234年(秦始皇十三年):攻赵平阳、武城,杀赵将扈辄。 *公元前233年(秦始皇十四年):赵将李牧大败秦将桓齮于肥。韩非入秦,被逼自杀。 *公元前232年(秦始皇十五年):攻赵,为李牧所败。 *公元前231年(秦始皇十六年);魏献丽邑,韩献南阳,秦派内史腾为南阳假守。 *公元前230年(秦始皇十七年):内史腾攻韩,俘韩王安,建立颍川郡。 *公元前229年(秦始皇十八年):王翦、杨端和率兵攻邯郸。 *公元前228年(秦始皇十九年):大破赵军,俘赵王迁,赵公于嘉逃代,自立为王。 *公元前227年(秦始皇二十年):王翦、辛胜在易水西败燕、代联军。燕太子丹派荆柯入秦刺秦王。 *公元前226年(秦始皇二十一年):攻克燕都蓟,迫燕杀太子丹。燕王喜迁都辽东。王贲攻楚。秦之新郑叛。昌平君徙郢。 *公元前225年(秦始皇二十二年):王贲攻大梁,决河水灌大粱城,魏王假出降。设右北平、渔阳、辽西郡。 *公元前224年(秦始皇二十三年):设上谷、广阳郡。李信、蒙武攻楚,为项燕所败。 *公元前223年(秦始皇二十四年):王翦攻楚大胜,攻入寿春,俘楚王。又攻江南,设会稽郡。 *公元前222年(秦始皇二十五年):王贲攻辽东,俘燕王燕。又攻代,虏代王嘉。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二十六年):王贲攻齐,俘齐王建。至此六国皆亡。秦帝国建立,嬴政称秦始皇帝。 == 参见条目 == *[[中国历史]] [[Category:历史]] [[Category:历史学]] [[Category:中国历史]] [[Category:中国通史]] [[Category:中国古代史]]
返回
秦国
。
导航菜单
个人工具
创建账户
登录
名字空间
页面
讨论
变种
查看
阅读
查看源代码
查看历史
操作
搜索
导航
首页
社区专页
新闻动态
最近更改
随机页面
所有页面
分类
帮助
工具箱
链入页面
相关更改
特殊页面
页面信息
扫描二维码可以用手机浏览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