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六军(汉语拼音:Zhongguo Gongnong Hongjun Dishiliu Jun),简称红十六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早期革命武装力量。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军队第一次正式称为“红军”,始于1928年5月25日,当日,中共中央颁发的《军事工作大纲》规定:“割据区域所建立之军队,可正式定名为红军,取消以前工农革命军的名义。”大纲颁发之后,全国各地的工农革命军及其他工农武装陆续改称为红军。1930年后,又逐渐改称为中国工农红军。
中国工农红军的最初源头和骨干力量,是1927年8月至1929年12月间,中国共产党相继在中国中部、南部、东部、北部和西北部广大地区领导的近百次不同规模的武装起义和暴动中保留下来的武装,其中著名的有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领导的南昌起义;毛泽东等领导的湘赣边秋收起义;张太雷、叶挺、恽代英、聂荣臻等领导的广州起义;彭德怀等领导的平江起义;邓小平等领导的百色起义,等等。
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工农红军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相继建立了中央革命根据地和湘鄂西、鄂豫皖、海陆丰、琼崖、闽浙赣、湘鄂赣、湘赣、左右江、川陕、陕甘、湘鄂川黔、赣东北、苏北等革命根据地。中国工农红军也不断发展壮大,组成了第一方面军、第二方面军、第四方面军和西北红军等红军部队,先后出现了35个军的番号。
红十六军概况
1930年7月,中共湖南省委根据党中央指示,决定以湘鄂赣边独立师和红五军第一纵队为主,与修水、平江、铜鼓等各县赤卫队合编成红十六军。军长胡一鸣,政治委员李楚屏,副军长孔荷宠。下辖两个师。红十六军编成后,随即配合红五军、红八军向长沙进攻。7月27日晚,红军一举攻克长沙。1933年夏,红十六军编入红六军团,缩编为第十六师。
历史上的35个红军部队:
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 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军 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 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 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 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 中国工农红军第八军
中国工农红军第九军 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军 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军 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二军
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 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四军 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五军 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六军
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七军 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八军 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九军 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军
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一军 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二军 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三军 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四军
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 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六军 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七军 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八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