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村人”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中文百科专业版
(未显示1个用户的1个中间版本) | |||
第1行: | 第1行: | ||
+ | [[文件:想象中的丁村人.jpg|right|thumb|280px|想象中的丁村人]] | ||
'''丁村人'''([[汉语拼音]]:Dingcun Ren;[[英语]]:Human Remains from Dingcun),早期[[智人]][[化石]]。包括1954年发现的三枚小孩牙齿和1976年发现的一块小孩顶骨残片。遗址位于[[中国]][[山西]][[襄汾县]][[丁村]]南。 | '''丁村人'''([[汉语拼音]]:Dingcun Ren;[[英语]]:Human Remains from Dingcun),早期[[智人]][[化石]]。包括1954年发现的三枚小孩牙齿和1976年发现的一块小孩顶骨残片。遗址位于[[中国]][[山西]][[襄汾县]][[丁村]]南。 | ||
第6行: | 第7行: | ||
[[石器]]分布在汾河两岸,主要用角页岩制成,加工方法为碰砧法、锤击法。石器一般都较大,代表性石器为三棱大尖状器和石球(见[[丁村遗址]])。共生的动物化石有古菱齿象、纳玛象、披毛犀、野马、野驴、鹿、羚羊、野猪、水牛、原始牛、熊、獾、狼、狐、貉、河狸、短耳兔、鲤鱼、青鱼、鲩鱼、厚壳蚌等。综合判断,时代为晚[[更新世]]早期、[[旧石器时代]]中期,距今4万~12万年。 | [[石器]]分布在汾河两岸,主要用角页岩制成,加工方法为碰砧法、锤击法。石器一般都较大,代表性石器为三棱大尖状器和石球(见[[丁村遗址]])。共生的动物化石有古菱齿象、纳玛象、披毛犀、野马、野驴、鹿、羚羊、野猪、水牛、原始牛、熊、獾、狼、狐、貉、河狸、短耳兔、鲤鱼、青鱼、鲩鱼、厚壳蚌等。综合判断,时代为晚[[更新世]]早期、[[旧石器时代]]中期,距今4万~12万年。 | ||
+ | == 参见条目 == | ||
+ | |||
+ | *[[中华文化]] | ||
+ | *[[华夏文化]] | ||
+ | *[[黄河文化]] | ||
+ | *[[长江文化]] | ||
+ | *[[岭南文化]] | ||
+ | *[[吴文化]] | ||
+ | *[[吴越文化]] | ||
+ | *[[越文化]] | ||
[[Category:文化]] | [[Category:文化]] | ||
第37行: | 第48行: | ||
[[Category:历史社会学]] | [[Category:历史社会学]] | ||
+ | |||
+ | [[Category:丁]] |
2020年5月7日 (四) 15:18的最后版本
丁村人(汉语拼音:Dingcun Ren;英语:Human Remains from Dingcun),早期智人化石。包括1954年发现的三枚小孩牙齿和1976年发现的一块小孩顶骨残片。遗址位于中国山西襄汾县丁村南。
1953年以来在汾河东岸共发现十多个石器地点,1976年又在汾河西岸发现了新的石器地点。三枚人类牙齿属于约十二三岁的小孩。右上内侧门齿和上外侧门齿齿冠舌侧都是中部低陷,两侧增厚并向内卷,使舌侧呈铲状,特称铲形门齿。铲形门齿是蒙古人种和中国其他人类化石的共同特征。齿根较细小,与现代人相近。右下第二臼齿齿尖为十字形。三枚牙齿的形态都介于北京猿人与现代人之间。顶骨属于大约两岁的幼儿,后上角有缺刻,可能意味着这个小孩具有印加骨,这是与北京猿人相近的特征。
石器分布在汾河两岸,主要用角页岩制成,加工方法为碰砧法、锤击法。石器一般都较大,代表性石器为三棱大尖状器和石球(见丁村遗址)。共生的动物化石有古菱齿象、纳玛象、披毛犀、野马、野驴、鹿、羚羊、野猪、水牛、原始牛、熊、獾、狼、狐、貉、河狸、短耳兔、鲤鱼、青鱼、鲩鱼、厚壳蚌等。综合判断,时代为晚更新世早期、旧石器时代中期,距今4万~12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