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

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汉语拼音:Zhongguo Gongnong Hongjun Diqi Jun),简称红七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早期革命武装力量。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军队第一次正式称为“红军”,始于1928年5月25日,当日,中共中央颁发的《军事工作大纲》规定:“割据区域所建立之军队,可正式定名为红军,取消以前工农革命军的名义。”大纲颁发之后,全国各地的工农革命军及其他工农武装陆续改称为红军。1930年后,又逐渐改称为中国工农红军。
中国工农红军的最初源头和骨干力量,是1927年8月至1929年12月间,中国共产党相继在中国中部、南部、东部、北部和西北部广大地区领导的近百次不同规模的武装起义和暴动中保留下来的武装,其中著名的有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领导的南昌起义;毛泽东等领导的湘赣边秋收起义;张太雷、叶挺、恽代英、聂荣臻等领导的广州起义;彭德怀等领导的平江起义;邓小平等领导的百色起义,等等。
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工农红军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相继建立了中央革命根据地和湘鄂西、鄂豫皖、海陆丰、琼崖、闽浙赣、湘鄂赣、湘赣、左右江、川陕、陕甘、湘鄂川黔、赣东北、苏北等革命根据地。中国工农红军也不断发展壮大,组成了第一方面军、第二方面军、第四方面军和西北红军等红军部队,先后出现了35个军的番号。
红七军概况
1929年12月11日,中共中央特派员邓小平同张云逸、叶季壮等争取了广西省绥靖司令李明瑞,并率领其属下的广西省政府警备第四大队、教导总队一部以及后改编的第八大队全部和第五大队第五营,加上韦拔群领导的右江农军,共计2800余人,在百色地区举行武装起义。起义胜利后即宣布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军长张云逸,政治委员邓小平,参谋长龚楚,政治部主任陈豪人。下辖一、二、三纵队:一纵由原警备四大队编成,司令员李谦,政治委员沈静斋;二纵由机关枪营、特务营及地方武装合编而成,司令员胡斌,政治委员袁任远;三纵由东山、凤山一带的农民武装编成,司令员韦拔群,政治委员何世昌。经党中央批准,红七军组织了七人前委,邓小平为书记。红七军组成后,在前委和邓小平、张云逸等领导下,坚持了右江根据地的斗争。1930年秋,红七军奉命北上。此后主力转战于黔、桂、粤、湘、赣五省边境,经大小战斗百余次,历尽艰辛,行程6000余公里,于1931年2月到达湘赣革命根据地。7月3日,进入中央苏区,遍入红三军团建制。1933年6月,红一方面军整编后,红七军与红二十一军缩编为红三军团第五师。
历史上的35个红军部队:
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 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军 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 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 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 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 中国工农红军第八军
中国工农红军第九军 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军 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军 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二军
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 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四军 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五军 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六军
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七军 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八军 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九军 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军
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一军 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二军 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三军 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四军
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 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六军 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七军 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八军